ENCYCLOPEDIA
知识百科
自2020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出海潮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特点。随着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逐渐稳固地位,这些企业开始从边缘领域转向主流市场,如游戏、汽车、短视频和电商等领域,显示出强烈的信心。
与此同时,近年来受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全球金融波动加大、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出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何在海外取得商业成功?不同出海阶段的成功要素与破局之术是什么?
中国企业出海三部曲
基于对中外跨国企业实践的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出海的动因、目的地及具体实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企业出海的历程大体上可归纳为三大阶段,即“小我”、“我们”与“大我”。
阶段一
“小我”:练好基本功
当企业规模尚小或处于出海初期阶段时,生存是重中之重。无论是通过在海外成立子公司进行运营的有机(organic)发展模式,还是通过兼并整合海外标的企业的非有机(inorganic)发展模式,中国企业都面临一系列出海挑战,并需要有针对性地练好基本功,以应对市场竞争。
有机模式: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
明确人才定位与规划,建立有吸引力的全球雇主品牌(EVP)对于吸引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对于外国雇员,完善的人才发展和培训体系、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以及包容多样的企业文化极为重要。
非有机模式:优化并购整合策略
对于部分中国企业而言,出于获取市场机会利润空间或战略资源等因素考虑,直接兼并或收购海外标的也是出海策略之一。然而这对出海企业的海外投资决策流程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有了更高要求,并购后的相关治理管控及组织架构设置也要与国际化发展诉求适配。
以某国有大型多元化控股集团为例,该企业为实现对海外投资项目全面、专业、科学的评估与风险控制,一方面建立了投资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度,从专业角度对投资项目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同时视情况聘请外部专家对项目进行独立评估。另一方面,该企业对海外投资风险设置了明确的评估准则与打分卡,并建立了强有力的量化分析团队为投资委员会和交易团队评估投资提供基于扎实数据的精细分析,包括项目的现金流、回报以及模拟不同情景的冲击。
阶段二
“我们”:构建朋友圈
建立友谊,众木成林
过去出海的诸多中国企业往往将交互的对象局限于客户、供应商的狭隘范围,在面临危机之时往往“独木难支”。
随着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商业创新等方面的实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友谊搭建的边界也需要进一步拓宽。围绕特定的技术变革(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商业场景(如移动支付等)话题,中国企业可以与当地的商业伙伴、协会联盟、研发机构等搭建生态、相互支持,从而实现“众木成林”。
长远规划,付诸行动
与外国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商业合作、研发活动时存在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缺少本地长期规划的问题。
面向未来,中国企业出海时需要进一步思考在目的国的长期规划,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战略举措、资源投入以及审视考核机制,并通过实际行动向相关利益方展示对其的长期承诺。
丰田在机器人研发方面的实践便是值得借鉴的案例之一:丰田在全球各国的研发活动极具长远眼光,自2015年起,丰田便将其开放创新平台(Open Innovation Platform)向全球合作伙伴进行开放,参与者可以在创新平台开发面向未来的创新思路,并借助丰田技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前沿技术的开发加速。
阶段三
“大我”:履行公共使命
随着规模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企业”早已不再只是一个商业概念,而是要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大我”境界。在这一阶段,中国出海企业及其CEO不仅仅要关注企业责任的遵循,更应致力于履行企业的公共使命,通过塑造公共政策框架、推动全社会的集体行动,在实现整个社会福祉的同时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
以经历了“尾气门”事件的德国大众为例,在2017年末的一次访谈中,时任CE0 Matthias Muller认为政府应当取消对柴油车的补贴、并将其用于支持电动车发展。此语引发欧盟内部的广泛讨论:由于欧盟每年销售新车中近一半为柴油车,行业领头羊大众的提议将引发整个运输行业根本性的转变。但正是在包括大众在内的汽车巨头引领下,整个欧盟的运输电气化变革与环保减排才得以进一步推进。
中国企业出海三部曲不仅反映了对商业与社会价中值的思考,也蕴藏着深刻的哲学理念。无论身处哪一个阶段或境界,出海企业都只有明确自身所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打造出海战略,才能在国际化舞台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行。